top of page

【老屋調查誌】永無島刺繡工作室-喜歡跟老屋一起生活的味道

小飛俠彼得潘故事中的永無島(Neverland),是一個永遠不會長大變老的地方,這個現實生活不存在的理想之地,朝露把它用來作為自己刺繡工作室的名字,好像就讓它多了一點神秘感:你知道它存在基隆最繁華的廟口區域裡,但就算你說出了地址還是會讓基隆人很狐疑,它到底在哪裡? ▏基隆巷子內的一座島 基隆永無島刺繡工作室。 「它在李鵠餅店的對面巷子裡。」「頂呱呱那裡,買國小國中高中制服的地方。」以上幾個說法是把基隆地址轉譯過後,幾乎全基隆人都能馬上秒懂在哪裡的溝通語言。並非非誠勿擾,但這條巷子不是你平常沒事會彎進去蹓躂的路經。 「其實這裡我從來沒有走進來過,這條巷子是廟口人家做小吃的後場。」朝露說的同時,烹煮食物的味道逐漸濃厚起來,抽風機與廚房運作的聲響逐漸變成這裡隱隱約約的背景音,屬於基隆廟口的後場廚房已紛紛開工。 伴隨從大街彎進小巷的喧鬧感官,要上二樓前的電鈴壞掉,在樓下招喚島主從二樓陽台通過人工臉孔辨識的招呼後,好像不需要轉換心情,緩步邁向二樓的過程,周圍氣氛就會讓你的平靜自動歸位,好像兩個平行世界在同一個地點發生,難以想像更難以形容,走進這棟屋子後給你的感覺。 ▏在島上的日常生活 島主朝露說這棟房子大約八九十年的歷史,目前工作室所在的二樓保留的最好,以前開過海產店做過手工內衣,現在有位九十幾歲的奶奶是房東住五樓,每天還是在這棟無電梯的建築物裡爬上走下。 「房東是一個很有好奇心的老奶奶,關於這棟蓋的房子她沒有說太多,因為她九十七歲先生剛去世,她很悲傷。但她不會就是一直說自己很沒用或憂鬱什麼的,很多事情她都想要試試看,包括跟我學刺繡。」 朝露描述房東的口吻就像跟樓上房客一起度過的生活片段,讓這棟房子跟屋主差不多老的組合,不帶有以往老屋會有的沈寂歲月感,而是清晰又活靈活現的出現,有人持續不斷在這裡生活的樣貌。 好像一切就是這樣自然發生,不斷更迭。 在日常生活裡,會不會有這樣的情境,是某件事物或場景忽然天外飛來一筆出現在你的腦海,讓你念茲在茲,一直很在意? 對於朝露來說,永無島的新基地就帶有這樣的魔力。 當工作室尚未搬遷還停留在廟口舊址,島主本人就喜歡跟當時的樓友,基隆在地畫家王傑一起在路上找尋老舊事物。遷島搬家後要融入這棟屋子的調性完全不是一個難題,幾乎是無縫接軌嵌入,恰如其所的擺在每個角落,好像都是原來就該出現在那個位置一樣,一點也不奇怪。 ▏從喜歡開始一起好好的生活 「我自己很喜歡很老很舊的東西,不會想直接丟掉換成新的,會想把壞的東西修理好。他們(朝露的三個小孩)都覺得媽媽走運了。每一個走上來都說:『欸,這不是你家嗎?』其實我們一起撿東西的過程,他們都有參與,他們也知道我喜歡什麼。」 沒有太多變動,裝潢什麼的不用,盡量連牆壁也不要敲會比較好,這是永無島對待這棟熟悉又陌生,老屋新朋友的方式。 老屋的價值在永無島刺繡工作室裡,似乎不在追求房屋年齡幾歲,建築工法難見等等數字或具體的表面細節。因為擺在二樓空間裡的老事物,隨便一個認真考查起來,可能早已超脫這棟老屋的年紀也說不一定。 「如果真的要說關心老屋什麼的,就是必須要往返這個地方,可能去過十次二十次後,你自己會有感覺。」 加諸太多意義與牽拖一大堆典故的老屋活化故事不是島主朝露的菜,回歸單純一點,發現自己是真正純粹的喜歡,再去慢慢認識它,對它有感情,這是屬於永無島刺繡工作室的老屋生活樣貌。 先喜歡上你口中說的那棟老屋,再去好好跟它一起生活,感覺很美呀。 / 永無島刺繡工作室 / interview_戴瑞儀 photo_簡子鑫

【老屋調查誌】永無島刺繡工作室-喜歡跟老屋一起生活的味道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