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下著雨、濕冷的典型基隆夜晚,我們為老屋講座聚集在王傑老師帶著溫暖南法色彩的畫室裡。環顧四週,參加老屋座談的成員們年齡層分布很廣,有貌似還是小學生的小妹妹,也有兩鬢斑白的大哥大姊,更多的是來自基隆各地的青年,和喜歡基隆或關心老屋議題的外地青年。
講座的開頭,王傑老師分享了為國家地理雜誌畫的基隆歷史地圖,和一些老建築的繪畫與舊照片。從西班牙時代的和平島,日據時代的港東建築,一直畫到二十一世紀的基隆,棋盤式的城市規劃、夢幻少女系的憲兵隊、有著美麗屋頂尖塔的郵局、文藝復興風格的老基隆火車站……,令人不禁懷想,這些在時光中彷彿消失地理所當然的建築,如果至今還在,這個城市會是什麼模樣呢?曾經行走於這些建築間的基隆人,又用什麼樣的姿態生活著?
在看了基隆歷史地圖和老照片之後,王傑老師也分享了他以基隆老屋為主角的畫作,包括:林開群洋樓、要寨司令部、已拆除的仁二路老屋、七斗子的咾咕石老房子…。畫作裡的老屋們,既寫實又不寫實,王傑老師的畫筆篩過了城市喧囂擁擠的人群車陣和經年累月累積的荒廢與煙塵,細緻地呈現了老屋們曾經的風華。
這個城市有種難以言說的時代感,隱微的奇妙魅力。
作為一個成年後才移居基隆的基隆新鮮人,每每有朋友問我:「來基隆以後還習慣嗎?」「很習慣呀,覺得蠻喜歡的。」這麼回答之後,常得到對方一臉困惑地說:「基隆很潮濕耶!」總是一時語塞的我一直感覺,除了潮濕之外,這裡還有一些別的什麼。在王傑老師的這些舊照片和畫作裡,彷彿得到了解答。那些曾經的風華,其實到如今,還在街道巷弄間留下了蛛絲馬跡,那些蛛絲馬跡可能是一個洋房老騎樓、一面傾頹的牆面、一片舊花磚或一扇木窗。關注老屋議題的我們,或許在日常的某一天,在熟悉的街道裡,無意間看見了些什麼,受到這些美麗蛛絲馬跡的牽引,於是都來到了這個老屋講座。
在講求功能和效率的現代社會,老屋們需要關注與呵護才能屹立下去。
講座中熱烈討論到了一個老屋聚落:明德國中宿舍群;明德國中宿舍群是二戰後在七堵山麓上建造供教師和學校員工使用的成群紅磚平房,校方希望能拆除宿舍群,新建之後再作利用。
但此宿舍群已有逾六十年的歷史,是基隆市最古老和完整的宿舍群,一旦拆除即是永遠的失去。與會的大家紛紛提出各種想法和方案希望能一起保護這個重要的文化資產,對於老屋保存有許多經驗的風尚旅行總經理 游智維老師,分享了與在地對話、彼此同理的溝通心法,其他的朋友們也提出了活用此宿舍群的種種可能性:可以是一個有厚重歷史傳承的教育場域、可以是一個特別的展演空間、也可以作為一個生活的地方……。
其中一個朋友是這麼說的:「宿舍群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但我們首先要想辦法留下它,因為一旦拆除了,就再也回不來了,先留下來,再一起慢慢想,一定會想出來的。」
在這樣的一個雨夜裡,一群彼此陌生的人,風塵僕僕地為了基隆的老屋講座聚集在一起,而螢幕之外,還有另一群報名太晚而沒有機會來參加這次講座的人們,還有更多也關心老屋,只是還不知道這些活動的人。其實,基隆仍然是個有態度有情懷的城市吧,因為有此時讀著這篇文章思考著的妳/你,相信有些什麼正在發生,這是一場溫柔的革命,我們一起慢慢努力,緩緩前進。
/
側寫紀錄 小北
/
參與人數28人
地點廟口畫室
時間2016.12.28 19:30-21:00
參與者分享
我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嫁來基隆幾年,一直覺得這個城市很美,靠山面海,後來透過老公介紹才知道老基隆更美,那些消失的建築能再回來嗎?希望基隆能像日本神戶一樣,能保留美好建築和美好的生活美感,再次的重建一格有質感的基隆。
老屋保留要活用,但不一定要做展示館或是文創等作用,若能居住也是很好的建議。
開發與保留是對立的,同時也是一體兩面。就文化與觀光而言,這種現代所謂的無煙囪產業裡,保留舊有當地特色是有利的、買不到的資產。因此對於無法復原的資產是否保留呢?我想是的。但對於殖民統治的心態或許有人是排斥的,這保留老屋的反對者是多方位的,這件事即使如此困難,還是有希望。
Comments